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汪一鸣):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资料图片)
康牧飒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生态学学者。2006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云南西双版纳开展研究。14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被这里发生的变化所深深吸引,并留了下来。
康牧飒在云南徒步
这里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一年四季,植物园里树木葱茏、绿草如茵。三年来,康牧飒一直在这里工作,担任大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组长,从事着他所热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康牧飒说:“我过着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早上很早起床,然后去我的办公室。我就住在植物园里面,我的日常通勤非常愉快,从我的公寓步行或骑自行车就可以到我的办公室。世界上没有多少地方能够像这里一样,既可以让你生活在大自然里,又能够拥有这么多用于科学研究的设施。”
康牧飒会议发言
事实上,这并不是康牧飒教授第一次来到中国。2006年,他就已经和中国、和云南结缘。那一次,他来到西双版纳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十几年前相比,这里的变化令他惊喜万分。康牧飒说:“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这个研究中心要小得多,研究设施、实验室和基础设施要少得多。现在的研究能力、研究人员、研究经费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英语说得很棒,甚至比我的英语都要好,他们非常国际化。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积极的,因为年轻人已经准备好在未来和国家一起发展进步。”
康牧飒获奖
康牧飒的研究方向是大型动物的行为和生态,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2021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目光。当时,17头亚洲野象曾闯入康牧飒所工作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而他也亲眼目睹了当地对这一危机的处理过程。
康牧飒在版纳乡村
康牧飒认为,正是由于当地政府和民众都以非常积极的态度保护亚洲象,才使得这次突发危机得以解决。康牧飒说:“当地的付出、投入和努力,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大象在这儿的5个星期,几乎是一场危机。植物园里有近14000多种珍贵的植物,我们还有很多游客、学生、工作人员,所以当时是很危险的,但是大家迅速做出了有效反应。尽管我们之前没有相关经验,植物园仍在两天之内建起了围栏。我们对这些大象进行了2047次监测,派遣了几个研究小组,投入了人员、时间、资源,包括无人机,跟踪大象撤退。在那之后,我们成为了第一个能够欢迎野生大象进入的植物园。”
康牧飒认为,在保护野象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康牧飒说:“中国政府尽一切努力保护大象,除了有执法部门,还有非常强大的人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因此,与其他地区的大象种群相比,这里平均每头大象身上都会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多的技术。所以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很有可能找到一种在21世纪与大象共存的方式。”
康牧飒参加会议
今年是康牧飒在中国的第3年。云南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让他十分享受在这里的生活。他尤为喜欢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当地的傣族邻居、多元化的美食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去年春节,康牧飒在当地的傣族村寨过年,那里的人们热情、善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康牧飒说:“中国菜太棒了,我特别喜欢傣族美食。我们有很好的食物,人们也非常热情,非常友好,非常好客。我就住在傣族村子里,可以从我的傣族邻居那里买各种美食、水果。能够一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动,这一点也非常吸引我。”
对康牧飒而言,目前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达到了一个令人幸福的平衡状态。他期待在未来8-10年里,能带出更多中国学生,投身于生态学研究,和他一起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康牧飒说:“我希望在这里至少待上8到10年,这样我们就可以带出好几代学生,也可以从我们的工作中看到一些长期成果,而不是短期结果。这些研究需要的周期就是8到10年,当研究积累起来,就可以看到长期的好处。未来,这些将不仅仅是在中国的研究发展,更是能够带动整个东南亚共同推动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康牧飒在村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