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2023年全国两会释放了重要信号。
我们一起来听听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能源好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将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
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孟振平: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提交了关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以下简称“两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型建设”)的提案,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孟振平在提案中提出,数字电网依托“数据+算力+算法”,统筹解决海量主体泛在、多维时空平衡、实时双向互动等难题,可支撑多能协同互补,促进源网荷储互动,推动多网融合互联,是“两化协同”的集中体现,在“两型建设”中切实发挥关键载体作用。他建议,将“两化协同”作为重要内容,深化“两型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局面。同时,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打造“两化协同”标杆示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邹磊:有效推动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路径中,“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是一个潜力巨大、技术经济可行的关键举措,可以有效推动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但在当前建设中,还面临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相关技术细则以及标准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他建议,应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多能互补项目更好更快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跨区域消纳市场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各类技术标准。四是进一步加强电源电网规划协同。五是进一步探索电力系统之外其他能源品种发挥调节能力的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江毅: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给服务质量,在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10年来,公司装机容量跃升至1.91亿千瓦,资产总额跃升至1万亿元以上,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87.3%、69.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5%提升至47.2%。
在江毅看来,新征程上,还应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独特优势,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曹志安:多措并举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赋能
包括能源装备在内的装备产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且不断向中高端发展,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如何继续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来自能源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提出,要多措并举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赋能。
他建议,应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为了进一步优化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的国产化应用环境,曹志安建议,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的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杨长利:加大核电发展力度,推广核能供暖
大力发展核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联合其他14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核电发展力度,拓展内陆地区建设,推广核能供暖的提案》。杨长利表示,一方面,为充分发挥核电战略价值和积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未来十年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机组的稳定节奏;另一方面,建议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研究,条件成熟后尽快在北方地区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杨长利看来,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宜承担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在落实“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我国无法再大规模新增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关于核能多元利用,杨长利表示,除了提供电力外,核能在清洁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国外已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开展了核能综合利用,累积了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国内也有探索,比如,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除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在保障安全发电的同时,也开展了核能供暖示范。“后续如大规模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长利最后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3月21日第05版 记者:李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