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县严格落实国家以工代赈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守“赈”的政策初心,采取整县推进形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领域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截至目前,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5个,项目带动全县17个乡镇(街道)377个村(居、社区)产业发展,累计用工量达32万个,发放劳务报酬5000余万元,占项目财政投资额的20%,发挥了以工代赈独特的政策优势和重要扶持作用。2020年在该县召开了全国以工代赈联合调研交流现场会。
(资料图)
一、统筹规划,充实以工代赈项目储备。一是明确项目定位。聚焦“劳务报酬高、带动人数多、组织能力强、赈济效果好”目标,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和激发内生动力贯穿以工代赈全过程,把“赈济”与全县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群众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解决当前困难与经济长远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推动以工代赈由专项扶贫政策向基本建设、就业促进、收入分配和县域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扶助政策转变。二是精选项目入库。开展滚动式项目储备,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领域,精心编制以工代赈项目库,强化规划衔接和项目对接,分年度梳理以工代赈项目清单,确保项目精准入库储备,提高项目储备源头质量。全县共梳理备案以工代赈项目380个,其中急需紧急实施项目130个,不需紧急实施项目145个,可延后实施项目105个。三是编制项目计划。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统筹县财政、住建、水务等13个部门资源,围绕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5大基础设施领域,对拟入库项目的规范性、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联合评审论证后入库储备,做好以工代赈相关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四是整合项目资金。打造以工代赈资金链,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撬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的“杠杆”,通过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整合产业发展资金、财政衔接资金和社会资本,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农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以工代赈资金专账,明确专门监管责任,强化资金保障,做到专款专用、专款专管。2021年以来,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70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4000万元、中央福利彩票项目资金4000万元等。
二、严格管理,规范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制定印江自治县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和重点建设领域。针对实施单位为1个村庄或相邻2至3个村庄的项目,建立以工代赈审批“绿色通道”,统一实施简易审批程序,不进行招投标,项目乡镇合并办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核定等审批工作,单个项目可节约审批时间5至10个工作日。2021年以来,指导155个在村建设的项目简化可研报告审批,及用地、环评、乡村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22项手续,有效解决以工代赈项目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问题500个。二是创新监管方式。采用“部门行业监督+村级主体监督”方式,村委会作为项目监管责任主体,负责常态化监督项目建设、组织务工和报酬发放等环节。出台以工代赈相关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监督检查、资金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等10项配套政策,实行“集体决策监督”制度,县发改、财政、审计、司法等部门按照行业管理要求对以工代赈项目实行联动监管,定期会商、定期调度、实地督导,严把资金流动、规划实施、建设规模、竣工验收等关口,发现弄虚作假、索贿受贿的立即责令整改,对于构成犯罪的严肃追究刑事责任,筑牢以工代赈项目监管底线。三是健全协作机制。建立“县职能部门、项目所在乡镇政府、村委会”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合力,强化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加强联合研判论证,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各环节顺畅高效运转。推动务工报酬直达发放,严格务工实名制管理,建设单位按月建立工资发放台账,经项目所在村村委会核实公示后报乡镇审核,由乡镇财政分局及时发放务工报酬至务工群众银行卡,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提前预支部分务工群众工资。
三、注重落地,释放以工代赈项目效益。一是明确全县项目范围。采用“县级统筹+乡镇支持+村级推进”形式,将以工代赈融入全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农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领域。2022年以来,通过融入以工代赈推进全县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新增耕地150亩,增加粮食产能90万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收益4700万元左右;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条共11.8公里、产业路13条共22.99公里;新建和改扩建饮用灌溉水库1个,实施饮水解困工程3处,解决5.8万群众出行问题和农产品外运问题,极大改善项目覆盖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好村级项目承接。以项目覆盖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通过组建村民理事会、劳务合作社、工程队,统一承接、自主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将以工代赈资金用于项目区农特产业基地产业路、水池、种苗基地等,形成的固定资产按60%折股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入股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约定比例获得入股分红收益。2022年,朗溪镇项目区内的三村村、河西村、孟关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12万元、10万元、9万元,木黄镇文昌项目区内的锅厂村、木良村分别达10万元、5万元。三是组织村民项目务工。在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前提下,采取村民自建方式,项目村组建劳务施工队,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就业困难户等群体参与务工,所涉乡镇政府、村委会督促做好劳务合同签订。采用“培训+上岗”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实地实训、以工代训,帮助243名群众掌握挖机操作、电焊、木工等技术。2021年以来,承接4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8个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覆盖95个村带动9000群众务工,人均增收5000余元。
(省委改革办根据印江县委改革办材料整理)
来源:《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23年第31期
供稿:印江县委改革办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叶大成
“贵州改革”微信2023年第747期(总第3681期)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