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一名视频博主表示自己花1000块钱,买了一只在机场长时间无人来领取的行李箱,开出价值4万元的物品。卖家称行李箱带密码锁,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8月9日澎湃新闻》

花1000元买的盲盒,最后开出价值4万元的东西,对买家而言,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这种魔性操作却面临不小的争议。正如很多网友所说,首先,如果盲盒中有价值4万元的物品,那最该打开盲盒的人不应该是卖家吗?这样肉眼可见的好事怎么会轮到买家?其次,如果行李箱中的确有贵重物品,旅客一般都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若箱子就在机场,为何会出现无人领取的情况?更让人费解地是,这样无人认领的行李箱,是经过何种渠道流转到二手市场上的?

售卖的商家表示,是在机场或者火车站,长时间无人认领的。这就有点超出常识范围了,难道没人认领的私人物品,就可以公开拿出来卖吗?而据有关机场行李查询处工作人员介绍,行李如果贴有行李条,会退到始发站,如果存储超过90天还没有人认领,就会交给航空公司处理。所以,航空公司是怎么处理的呢?难道就是给这些电商商家零散着售卖吗?是不是太随意了呢?

实际上,将无人认领的机场、火车站行李进行二次售卖或是拍卖的行为,在国际上并不罕见,也有整箱以“盲盒”形式售卖的。但是这些行李都会由机场工作人员先行检查处理,特别贵重的物品会单独保存,电脑、手机或记忆卡会清空,无价值的、过于私人的物品会被销毁,然后委托专门的二手商店或是拍卖行进行售卖,相对来说,这样就会比较规范,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会降低。

虽然说,无主行李箱基本上属于遗弃物品,在不确定是否有人来认领的情况下,长期保管也不现实,但个人物品被当成贩卖刺激和惊喜的盲盒售卖,让人消遣娱乐,怎么想都很不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总是充满期待”,因为随机、刺激、猎奇等特征,盲盒经济近来日益火热,以至于“万物皆可盲盒”,但盲盒经济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即便盲盒只是营销手段,行李箱及其中物品并非他人丢失的,这一做法也明显有打法律擦边球的嫌疑。一些营销话语可能在有意无意间,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窥探他人隐私的猎奇心理,刺激了其通过捡漏占便宜的幻想。

其实,网络上售卖、拍视频的“无人认领行李箱”数量庞大,有很多可能并不是真的,只是跟风玩噱头,炒作博眼球,本质上还是通过卖“盲盒”销售一些二手垃圾,或是故意制造“惊喜”蹭流量。无论是真是假,这种渲染猎奇心理,以窥探他人隐私、占小便宜为乐的风气,都不值得提倡。

对此,对购买“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的消费者来说,需要分辨其中的虚虚实实,不能幻想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不要对他人隐私有过于浓厚的“兴趣”。发布视频的测评博主和销售“行李箱盲盒”的商家,也要提升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毕竟,一旦行李箱属于他人遗失的物品,卖方和买方都可能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此外,传播这类视频的内容平台,以及可能存在“行李箱盲盒”交易的电商平台也要落实好监管责任,对类似行为不能纵容无视、甚至推波助澜,切实避免成为灰色交易牟利的工具。监管部门也应及时关注、叫停此类行为,不可纵容二手买卖拿违法侵权当成是消遣娱乐,以避免更多的消费者在无意识中卷入不法行为。同时,也应顺藤摸瓜调查清楚这些行李箱的来龙去脉,能找到失主的要尽力找到,归还物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