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新闻,“湖南永州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欲跳河轻生被众人合力救”,不禁感叹这些年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而这些新闻的背后,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极端行为。评论区有不少家长发出疑问,为什么孩子总是出现问题?难道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对吗?究竟该如何教育他们呢?是啊,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朋友一提起上初中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什么都不听我们的,明明我们都是为了他好,但他就是觉得别人会害他,可我们怎么可能会害他呢?”原来,前段时间孩子说想要学画画,到了高中直接当艺术生,但朋友认为学画画没有用,以后找工作也难,而且不稳定,就拒绝了孩子。并告诉他,学画画没有前途,你还是好好学习,以后当个老师、医生都行,这些职业稳定很多,你也不会那么累。自此之后,孩子每次放学回来都把自己关房间,不跟父母说话,学习也没之前积极。朋友也意识到了自己做的不对,就给孩子买了一套画具,结果儿子现在又不画了。“说要画的是他,说不画的也是他,上周末回来,什么话也不说,把自己关房里,他妈叫他吃饭也不吃。不管吧,又抱怨我们不关心他。以前都好好的,现在怎么这么拧巴?你说是不是平时太娇惯他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发展出了抽象认知能力,开始将“我”作为抽象符号,代入人群中去考量。他们会思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什么价值,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同时,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又还模糊不清。所以,才会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儿又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一会儿看全世界都是朋友,一会儿又突然感到众叛亲离……面对青春期,我们做父母的惶恐、忧心、不知所措。其实,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内心,同样经历着震荡。我们把这种“震荡”叫作“叛逆”,但心理学家说,用“叛逆”这个词,太负面了。这是孩子确立“自主性”,自己做选择,自己为选择负责的能力,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正确引导想要发展“自主性”的青春期孩子呢?试试把孩子当“领导”李松蔚博士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相处模式,既能满足孩子对“权力”的需求,也能照顾父母们的担心。那就是把孩子当成单位里一个不靠谱的“领导”。相信很多人在工作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领导——脾气差、不成熟、没经验,还经常做出错误判断,搞得大家利益都跟着受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不正好也是这样吗?
把孩子当“领导”,父母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各种青春期“问题”:1、把孩子当“领导”,亲子相处有边界很多青春期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改变,不是认知不到位,而是心里难接受。他们完全没预料到,孩子的变化会来得这么陡、这么快。原本那个事事都依赖我们的小人,怎么突然就开始“闹独立”,跟我们不亲了!但当我们把孩子当“领导”,就很容易想通:人家要忙自己的事,该有自己的圈子!当一个孩子视野不断拓宽,圈子越来越大,我们在孩子世界中的位置,自然会越来越小。我们虽然不习惯,但也不至于对“领导”说,“你别一天跟那些朋友鬼混”、“那些对你都没好处,只有我才是真正为你好”。2、把孩子当“领导”,家庭气氛更和谐把孩子当“领导”,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情绪原来没那么难控制。当“领导”慢吞吞时,你本想上前去催,可一想,这不礼貌啊,我总不能对领导吆五喝六吧!说不定人家“领导”有自己的想法呢?当“领导”犯了错,你本想用一副过来人的语气教训:“看吧,我早说了,你不听劝,这下后悔了吧。”但你一下就忍住了——人家毕竟是领导,我们总不能对领导发脾气、甩脸子吧?哪怕“领导”的抉择真有问题,我们心里再不舒服,也不好意思直说。嘴上还得支持道,“没关系,下次就有经验了”、“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说”。
你看,是不是一下子就和谐了!3、把孩子当“领导”,才能更恰当地支持孩子把孩子当领导,并不是说我们就得对领导点头哈腰,而是作为“合作者”、“利益共同体”为领导提供“支持”。以前,孩子一有什么事,我们就急,但现在,一想到对方是“领导”,我们就只能用一种尊重、平和的态度沟通:“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啊,供你参考。”如果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你也不敢全盘否定,你只能进一步说:“要么这样,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你看怎么样呢?”我们只提供意见,真正的决定权,在孩子,沟通起来,是不是就少了很多阻力呢?领导最在意的,就是我们对他是不是足够尊重,其实孩子也是。把孩子当“领导”,可以帮我们摆正位置,真正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认真对待!写在最后:青春期,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经历的一场阵痛。孩子在阵痛中,一路跌跌撞撞,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我们也在阵痛中,不断剥离,体面退场,从孩子的“全能照顾神”变成“守护者”。
当我们以平和的姿态,陪孩子走过这一关,相信有朝一日,孩子必将破茧成蝶,拥有披荆斩棘的力量,和独自行走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