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联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电力技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2022》)。
《报告2022》包括宏观发展、电力价格、经济分析、电力造价等4篇共22章内容,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电力发展及投资、电力行业主体资质等情况。相比于往年报告,《报告2022》进一步结合“双碳”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了对国际电价、代理购电、火电经济性、海上风电、储能商业模式等电力经济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并探讨了电力市场发展情况及相关影响。
电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资料图)
我国电力需求平稳增长。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4%和4.0%。在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以及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下,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用电量增速环比明显回升。
我国电力投资稳步增长。2021年电源工程和电网工程分别完成建设投资5530亿元和4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1.1%。2022年上半年电源工程和电网工程完成建设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0%和9.9%。
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国内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同比分别增长16.6%和20.7%。截至2022年6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同比增长14.8%。
我国电网输电能力持续加强。截至2021年底,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设备容量分别达到84.3万千米和49.4亿千伏安,同比分别增长3.8%和5%,保障了电力稳定供应,促进了清洁能源外送消纳。
我国储能项目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总装机达4610万千瓦,占全球22%,同比增长29.6%。其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装机占比分别达86.3%和12.5%。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突破200万千瓦,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的增速最快。
电力市场快速发展
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和经济高效发展的有机统一,国家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明确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目前,国内基本形成以中长期交易为“压舱石”、辅助服务市场为“调节器”、现货试点为“试验田”的电力市场格局。
电力中长期市场是电量市场化交易的主体部分。我国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日趋完善,交易周期不断缩短,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5.5%。电力现货市场是发现电力价格、激励需求响应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共有2批14个现货市场试点地区。《报告2022》从市场模式、报价方式、定价机制、市场衔接等方面对各试点地区的现货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对比。辅助服务市场是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内在需求,报告对国内现有辅助服务市场中的市场化机制和政策补偿机制进行了梳理。
此外,《报告2022》对“十四五”期间电力市场体系进行了展望,探讨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力经济领域新课题不断
2021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的快速上升带动国际电价水平大幅上涨。《报告2022》对近年来国际能源和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价格走势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启示:一是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先立后破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二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三是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价格处于合理水平。
代理购电能够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进程。《报告2022》从用户范围、电量匹配、价格构成、政策协同等方面对国内代理购电政策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以下建议:明确优先发电与保障性用户匹配顺序,保障居民、农业用户价格稳定;规范代理购电价格制定及分摊方法。
在清洁能源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火电机组大量承担应急备用和调峰任务,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其经济性问题应该得到持续关注。《报告2022》对容量成本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实施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海上风电设备成本降低潜力远高于海上输电系统成本降低潜力。《报告2022》对典型国家海上风电的成本分摊模式进行了梳理。随着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进军,海上输电系统的成本将显著增加。制定相关政策时,需对海上输电系统的建设模式和成本疏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设计。
《报告2022》对国内储能商业模式及潜在收入来源进行了分类梳理,对储能经济性开展了测算工作,并提出了以下建议:丰富辅助服务品类和储能收入来源,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标准;将市场收益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辅以容量租赁和补偿机制,促进配建储能利用效率提升和独立储能电站的建设。同时对储能两部制电价机制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作者:鲁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