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亮

1月4日凌晨,一名女性网友发文称,3日晚在优衣库试衣间换衣时被男孩偷窥,在事后交涉中又遭到了该男孩家长的辱骂,并被抢夺手机。


(资料图片)

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却在网上一连三天热度不降。“女子在优衣库试衣遭两男童推帘”“优衣库遭掀帘女子被男童家长骂不检点”等与此有关的多个话题持续登上微博热搜。

从批评家长的教育存在问题,到质疑女子是在营销炒热度,网友们不断翻转的评论,恰是网络空间舆论场演化的一个缩影。

孩子掀了试衣间的帘子,家长的一句“抱歉”为何那么难于出口?涉事家长不仅毫无歉意,还口吐莲花,侮辱“被冒犯者”,造成矛盾升级。而“被冒犯者”也毫不示弱,把现场视频传上网络,造成全网围观。这个事件中涉及的公民文明素质、心理建设、家庭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等因素,固然值得我们探讨,但更需反思的是:一个正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可能每个人都会遇上的“意外事件”“角落邂逅”,如何演变为一个年度“舞台大剧”?

这不免折射出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泛滥带来的“破窗效应”,它会放大人际关系的阴暗角落,让大量围观者产生焦虑心态。其实,放眼四方,大部分人都在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有冲突更有友爱。

有些事情,真的没必要围观。“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鲁迅早就分析过,国人有围观心态。围观不是错,但围观过程中,围观者本身可能被“共情”变成网络舆情洪流的一分子,成为需要被治理的社会病态之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活有起有伏。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可能被油盐酱醋折磨得体无完肤;情同手足、莫逆之交,有时也经不起岁月的浸泡。这是人生的真实、社会的常态。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或多或少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或者只给三五好友至亲才可倾诉的秘密话语。倘若大家都把私人空间的是非恩怨、家长里短搬到广场上谩骂、厮打,成何体统?

近年来,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话语空间被无限放大,公民通过网络建言献策、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内的“道德法庭”“舆论审判”甚嚣尘上:未经司法确认有罪,某些大V就可以将他人罗织罪状“披枷示众”;有些明星艺人,为了维护良好人设,在离婚析产中,经常自曝家丑,抢占道德制高点。这方面,“娱乐圈”某些人士树立了负面榜样,实属不该。

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必须对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边界有一个基本清晰的认识。公共空间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基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公民就彼此关心的公共话题交流意见,进而形成公共舆论,达到与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

不是所有的情绪宣泄都应该或可以发到网络空间。情绪宣泄,在某些平台眼里,天然带有“流量价值”。于是,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这些个体化、无关公共利益的事件很可能被带节奏,成为裹挟社会舆论和网络空间的“乌云”。

同时,也不能纵容个别人士利用网络空间操控舆论、带节奏,意欲把网络空间变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妄图把网民变成可以肆意宰割的羔羊。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网络空间整治和净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与整治网络诈骗、黑产、直播乱象等“硬违法”相比,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与公共环境建设似乎更难。我们中可能只有一部分“不幸的人”遭遇网络暴力、诈骗,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浸润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网络公共空间的秩序和道德就如同空气,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健康。

对于关涉公共利益的事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公共权力行使的监督,国家鼓励网民发表意见,决策层也善于从网络里寻找好的建议,网民应多发表意见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