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张雪泓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举办“千城千站大体验”媒体开放日活动,2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走入北京消防特勤支队,观摩消防综合救援演练。据悉,这也是中国应急救援新力量面向世界的一次集中亮相。
一场“破坏性地震”过后,建筑坍塌,人员被困。搜救犬在“废墟”上反复嗅探,救援队员使用生命探测仪精准定位,寻找“幸存者”。狭小的空间里,救援队员闪转腾挪,切割破拆出一条生命通道,将“被困人员”安全转移。建筑物完全坍塌,救援队员使用重型支撑工具,将坍塌的墙体支撑起来,打开生命通道。“地震”导致道路阻断,十几米的空中,一名“伤员”在救援队员的保护下,通过绳索快速划过,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演练现场,数个装载化工原料的巨大罐体腾起浓烟,无人机、多功能机器人、遥控移动水炮、无人驾驶高喷车冲进浓烟,第一时间开展扑救。
在装备展示现场,机器狗、水下机器人、无人机、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通讯指挥装备……清一色的“中国制造”引发中外媒体记者的赞叹。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说,事实上,“中国制造”早已应用到灾难救援的各个领域,包括个人防护装备、通讯指挥系统以及水下、天上、火灾、烟雾等各种场景的救援设备,还包括后勤保障等系统。这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无人机、机器人,在各种危险环境代替消防员赴汤蹈火,降低消防救援人员伤亡的风险,更好地保护救援力量。
记者了解到,北京消防特勤支队从成立之初就与世界标准接轨,学习国际工业绳索技术、国际专业潜水、国际灾害与协调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173名队员全员取得国际安全证书,分别有队员获得绳索救援、潜水、无人机飞行、工程机械吊升、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等不同领域的国际救援资质。这支队伍不但通过了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伍能力测评,还在建筑物结构坍塌救援、绳索救援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参与了多次国内重大灾害事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