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鹏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多发。从邀请老年人听课到免费领取鸡蛋、水杯、洗衣液等小礼品,不法分子一步步与老年人拉近距离……最终把老年人的养老钱骗走。

这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打起了老年人养老钱的主意,假借“养老之名”行“诈骗之实”,给广大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身心伤害,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


(资料图片)

近期召开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总结会上传递的信息显示,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告一段落,此次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养老领域涉诈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全社会反诈防诈意识明显增强。

在我国老年群体日益庞大的背景下,会议要求要全面总结专项行动成效经验,研究部署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更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当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花样繁多、不断翻新,由于老年人的甄别能力和防骗意识有限,他们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目标。这些犯罪人员往往有组织、有预谋,针对老年人在养老投资、健康养生、情感陪伴等方面的需求,利用老年人空余时间丰富、需要陪伴的心理,打着“以房养老”“包治百病”“公益旅游”等旗号,在先期给老年人一些“甜头”骗取信任后,诱使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或者进行养老投资,从而骗取老年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致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蒙受难以挽回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老年人容易被骗远非贪小便宜那么简单,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加之衰老导致的识别力、判断力下降,对各种骗术了解不多,很难识破犯罪分子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同时,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生活陪伴的强烈需求也给了犯罪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可乘之机。当推销员天天上门嘘寒问暖,比自己的孩子都亲,再施以小恩小惠,有的老年人便“心甘情愿”的购买保健产品。

可乘之机的背后,折射出家庭子女陪伴的缺失。缺乏亲密关系的个体,都是容易被伤害和被欺骗的易感人群,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缺乏亲密关系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当伴侣、子女在老年人的生活中缺失时,面对犯罪分子嘘寒问暖的“感情牌”,老年人防不胜防。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防治老年人被骗的基础,家庭子女除了要向老年人多科普诈骗套路、多进行风险提醒,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还要常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思想心理状态,多关爱、多陪伴老年人,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让养老诈骗无处遁形,需要公检法协同作战、精准打击,依法严惩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传“以房养老”为名实施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严厉打击养老诈骗犯罪的强大声势,形成打击涉养老诈骗的强大震慑。同时,要将追赃挽损工作贯穿于办案全过程,做到应追尽追、应退尽退、应赔尽赔,以实际行动切实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

让老年人享受晚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发力。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以“养老”之名实施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外,民政、卫生、网信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整治力度,依法查处无资质养老机构、无行医资质人员开展诊疗、利用互联网设置“套路”诱导老年人消费等违法活动,举社会之力全力挤压“行骗空间”。

最美不过“夕阳红”,别让诈骗添了堵。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共同织密养老“防诈网”,守好老年人的每一分养老钱,才能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