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通讯员 孙曦


【资料图】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获悉,自治区人大强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启用“智慧广西人大”立法工作平台,通过数据赋能解决人大立法工作人力成本投入过高的难题,有效确保了立法过程的合法合规性。

走进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三处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处理备案审查信息平台里报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规范性文件。

据介绍,截至今年8月,平台接收、审查的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已达35件,目前工作人员处理的是《钦州市文明行为促进办法》。

“在这套系统里,已经实现自治区、设区的市、县(市、区)三级人大常委会、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之间的纵向联通和三级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的横向联通,各方提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能够在平台上快速完成备案流程。提交到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经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我们接收后分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就可以借助平台里收录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对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线上智能比对,快速发现报备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是否存在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等不适当的情形。”工作人员介绍。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目前,经过二次开发建设,这一覆盖自治区本级、14个设区的市和111个县人大常委会的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已整合进“智慧广西人大”系统,成为立法工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广西人大”的建设初衷,是集各项人大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于一体,内嵌在立法工作平台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息系统,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人大工作赋能增效。

人大的立法工作与备案审查工作一样,查阅比对上位法,避免条文设置与上位法的冲突是人力投入最大的一环。我国各类法律法规文本浩如烟海,涵盖领域广阔。在原有的地方立法工作流程中,人工更新、收集、整理、比对、提取相关法规及新旧版本的管理,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准确性及全面性难以保障。

“智慧广西人大”的上线运行,特别是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大数据功能的引入,为彻底解决人大立法工作人力成本投入过高的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有了数据库的支持,法规起草前,工作人员即可根据立法项目关键词,在收录有200多万件法律法规相关文件、8000多万件司法案例及200多种专业法学刊物等立法资料的平台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上位法、同位法,再由系统根据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文件类型自动分类整理,汇编成册,备用参阅。

立法工作平台还引入了全流程线上管理的模式,每个环节都留痕、可溯源,科学的线上流程设计,让每一位经办人不会遗漏、也无法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有效确保了立法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而借助平台上的“法规报备”“智能校正”“法规清理”“智能比对”“版本比对”等功能,还可以在线上实现诸如保存起草及修改的过程稿、自动生成版本对比“花脸”稿、修改痕迹溯源等功能,令以往立法过程中的对比难、改稿难等问题迎刃而解。

“智慧广西人大”立法工作平台的启用,为立法工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更规范的流程和更智慧的手段。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交互模块的不断引入,平台“智汇众议”的法规助理角色将愈加凸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