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立案”、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一键智能发还案款、‘区块链+’公证机构现场调查、线上执行全程留痕……11月1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数字执行情况新闻通报会,介绍了该院四年来数字执行具体情况和八项创新举措。

截至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审结案件159778件,执行立案案件9785件,裁判自动履行率92.88%;执结案件8320件,人均执结案件数313.33件,人均结案数连续两年位列北京市第一;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有2.81天,不断刷新北京市案款发还时长最短纪录。


(相关资料图)

“我们积极推进技术赋能案件执行,不断探索完善‘全流程线上执行’新模式。一方面,通过提高便捷度,不断优化当事人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畅通度,更加注重法官感受。”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瑞罡表示,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数字执行成为人民群众感受到便利、便捷的互联网司法路径,也成为智慧法院带来的“数字红利”的具体体现。

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立案

如何真正实现“让当事人不跑路、让法官少跑路、让信息多跑路”?数字执行创新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执行立案。

在网上执行立案的基础上,北京互联网法院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执行中的运用,将区块链智能合约嵌入调解书,如确认履行完毕,自动触发履行报告;如当事人未履行完毕,“一键点击”即可完成调解协议执行立案。

回溯到2019年10月17日,全国首例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执行“一键立案”,正式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落地。

当年,在一起网络侵权纠纷案件中,原、被告经法院主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内容为:被告于2019年10月16日之前支付原告赔偿金33000元。法院在谈话中告知原、被告双方,如被告在履行期内未履行义务,将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行自动执行。调解书生效后,该案的当事人端、法官端均出现“智能合约”字样以区别于普通案件。

同年10月17日,被告仍有赔偿金20000元未履行。原告只需点击“未履行完毕”按键,该案件直接进入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执行立案中。通过立案庭审核后,立案成功进入执行系统。

相较于繁复的传统执行立案,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立案”中,当事人信息、执行申请书、执行依据等信息材料不需要人工填写、上传,均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抓取,当事人仅需要“一键点击”确认案件未履行情况,即可完成执行立案。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完成智能合约案件上链168件,实现“一键立案”141件。

“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立案,智能化抓取必要信息,可有效减轻司法资源压力,促进司法便民。”北京互联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崔丽萍指出,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立案”标志着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的切实落地,更意味着链上数据与链上司法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利用。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相关公开报道发现,自北京互联网法院首创之后,上海、吉林、内蒙古等多地法院均开始进行区块链一键智能执行立案的尝试。今年5月,最高法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强调,支持调解与审判流程衔接应用,建立调解协议不履行自动触发审判立案、执行立案等业务规则和智能合约程序,增强调解程序司法权威,支持多元纠纷化解。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执行局法官熊志钢看来,该院的数字执行创新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就在于执行创新举措均来源于执行的一线法官、当事人的痛点、难点、堵点集合,通过技术真正解决执行中遇到的“真问题”。

二维码交纳案款+智能发还

除了执行立案,在线索转接、案款交纳、案款发还等环节,北京互联网法院也以互联网技术“微创新”,打造一键式、全链条“数字执行”新模式,助推执行质效大提升。

北京互联网法院构建线上告知、线上提交、线上管理的全流程线上财产线索接转中心。法院通过“店对面、点对点”的官网、短信线上双渠道,告知当事人提供财产线索后;申请执行人或案外人可通过电子诉讼平台、电子邮箱、12368司法服务热线、专线电话等多平台提交财产线索;法院通过财产线索线上管理机制,实现执行线索登记、流转、监督、反馈闭环管理,确保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底数清、情况明,有效推进查控进度。

针对当事人反馈“一案一账户”存在交款方式单一、账户信息极易输错、一次性交款成功率低、部分银行需线下汇款等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则推行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2021年8月,该院发出了北京市首张携带交款二维码的执行通知书。

将二维码嵌入执行通知书,仅需扫码、输入、核实三步,案款即可达法院账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交款页面;与法官确认金额后输入交款金额;核实交款金额,确认无误后提交申请,案款即达法院一案一账号。

“执行案款到账是我们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但每天面临十几笔甚至几十笔的案款发还,费时费力。”熊志钢直言,案款发还一直是执行法官们“甜蜜的烦恼”。

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利用自有的电子诉讼平台升级案款发还系统,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具体而言,将收款账户信息采集步骤前置,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同步填写账户信息,通过OCR卡证识别功能,自动抓取账户必要信息生成卷宗材料,并将信息自动导入发还系统,无需法官逐条填写发还账户信息,切实缩短案款发还周期。

“每笔案款发还从原来的3分钟缩短到20秒,案款发还准确率达100%,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2.81天,刷新了全市案款发还时长的最短纪录。”崔丽萍介绍,一键智能发还案款有效规避账户填写错误造成的无效发还,减轻法官、助理输入、核验发还信息的负担。

线上执行流程全留痕

通过一系列强力举措提升执行质效之余,北京互联网法院还扎实推进执行方式与现代科技的互嵌互融,捋顺执行工作流程,强化科技赋能执行内部监督。

在执行实施案件全流程线上执行的基础上,北京互联网法院扩展线上执行案件类型,构建执行异议案件、财产保全案件线上执行模式,实现全类型案件线上执行。同时,实现电子卷宗调阅零等待,审判卷宗直达执行法官,缩短了传统纸质卷宗的调阅时限。

在执行实施案件、执行保全案件时,通过自动挂接原审判案件电子卷宗,法官团队可直接查阅审判电子卷宗材料,助力案情掌握及执行措施分析研判;执行异议案件,自动挂接原审判案件及原执行实施案件电子卷宗,承办法官可全面了解执行实施全流程、各节点情况,便于准确判断执行异议成立与否,高效、便捷监督执行实施;恢复执行案件,自动挂接原执行实施案件电子卷宗,可全面掌握原执行案件执行进展,便于接续开展执行工作。

而线上执行工作流程也全程留痕,即执行节点、线上审批留痕,立案申请、证据材料、谈话笔录、现场调查同步回传,实现线上执行工作全程可回溯,有效提高执行规范化水平。

此外,北京互联网法院还构建公证机构深度参与执行工作机制,在北京市法院首创“区块链+”公证机构现场调查。依托司法区块链“天平链”优势,委托申请、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各节点全流程上链,确保现场调查流程规范、过程真实、结果可靠。截至2022年10月31日,该院已委托现场调查164件,调查完毕案件164件,调查完毕率100%。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八项数字执行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法院的前列,为积极探索科技支撑、数字赋能执行新机制,有效破解‘立案难’‘执行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参加了本次通报会的北京市人大代表黄勇表示,全类型案件线上执行、线上执行全留痕等科技支撑的执行新措施,积累了可向全国推广的北京经验,为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既提升了司法裁决的执行质效,也优化了司法为民的服务水平,创造了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