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记者12月1日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获悉,今年以来,大兴法院以“1+6法治同行”工作机制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截至目前,该院各党支部与辖区镇街、临空经济区全覆盖共建,共挂牌23个“兴法治共建基地”,开展党建共建活动130余次,通过“一哨点、一法官、一订单、一课堂、一活动、一通报”护航辖区发展。
2022年年初,大兴法院出台了《关于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及《关于建立“1+6法治同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确定要以“一镇街一支部”党建共建为统领,以“一哨点、一法官、一订单、一课堂、一活动、一通报”为抓手主动融入辖区镇街及临空经济区社会治理。
大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尹凤云介绍,“1+6法治同行”中,“一镇街一支部”是关键,即要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为此,大兴法院党组成员带领各党支部走进镇街、临空经济区,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精准司法供给。各党支部、党小组作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扎实开展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结合辖区特色和问题订单,充分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治理品牌。
“法官,我们社区有一起楼上楼下漏水的邻里纠纷较为棘手,您能过来帮帮我们吗?”街道向法官求助,是观音寺街道社区“微法庭”中的寻常一幕。8月以来,大兴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党支部通过与观音寺街道共建全市首家社区“微法庭”,充分发挥“一镇街一法官”的带动作用,通过社区“微法庭”支点共化解邻里漏水、商户退租等纠纷80余起。在“一镇街一法官”的带动下,大兴法院辖区内的相邻关系等纠纷今年同比下降四成,切实促进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兴法院各人民法庭党支部还通过发挥“一镇街一哨点”作用,对涉民生案件矛盾风险进行高效处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采育人民法庭党支部书记李宝才介绍,该法庭党支部在涉诉案件中发现问题,主动“吹哨”,通过积极协调辖区党委政府、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10余家单位,222起欠薪纠纷得以公正高效化解。
服务保障红线内7000余户无震荡拆迁、噪声区万人安居工程、全国唯一跨省市综保区封关运营……大兴国际机场的每一项重点工程推进都离不开榆垡人民法庭党支部为法律风险防控提供的“订单式”法律“服务包”。截至目前,“一镇街一订单”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大兴法院共接到来自镇街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开出的订单80余次,响应率达100%。
近年来,大兴区高标准推进“四区三基地”建设,打造生命健康、临空产业、先进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实现飞速跨越。大兴法院通过“一镇街一课堂”为辖区企业提供营商环境政策,助力重点产业快速发展。“一镇街一通报”为解决辖区治理难题提供解决路径,除了向各镇街通报法律问题和司法建议之外,大兴法院还通过召开新闻通报会、深入调研等方式为辖区开展司法护航。